
“今天起按天十倍配资平台,我们就是‘持证上岗’的粤博志愿者了!”
9月6日上午,一场特别的“上岗仪式”在广东省博物馆举行,28名经过层层遴选的志愿者正式加入“粤博志愿者”的大家庭。
仪式现场。
穿上红马甲,戴上志愿者胸牌,唱起队歌……此时,长达近半年的2025年粤博志愿者遴选终于画上圆满的句号。
新人志愿者大合照。
他们当中,有高校科研工作者,有退休的公务员,工作岗位遍布各行各业,年龄横跨“00后”至“60后”。成为一名博物馆志愿者,要通过怎样的严苛选拔?又经历了哪些“崩溃瞬间”?南方+记者采访揭秘——

过关斩将,从379位申请者中脱颖而出
379份简历,经过面试、笔试、培训、见习、考核、实习,最终28位入选。这是字面意义上志愿者选拔的流程,但每一个环节背后,都是一次紧张的“大考”。
“我还清晰记得,最初填写报名表后,我不停地刷着手机,看看有没有进入面试的消息。一晃眼,我们已经在粤博经历了近半年的学习和锻炼,覆盖讲解、语言表达、文保、摄影、消防急救等各种方面,干货满满。”仪式现场,新志愿者代表罗丰梅感触颇深。
仪式现场,新志愿者代表罗丰梅分享实习期的感悟。
在见习期间,所有新人志愿者都要身着绿马甲,跟随身穿红马甲的前辈志愿者穿行在馆内,认真学习熟悉所有的工作内容。
“我在粤博遇到了最美的自己。”今年是陈敏成为粤博志愿者的第12年。在此期间,她不仅当选了“中国博物馆十佳志愿者之星”和“广东省十佳优秀文化志愿者”,还在2022年被评为“广东好人”。
仪式上,陈敏分享了自己的粤博志愿者生涯。
连续10年讲解5个常设展,她也从未感到厌倦。“通过学习,即便是熟悉的展品,也可以常讲常新。”在新人志愿者见习期间,陈敏也倾囊相助,带着志愿者熟悉展品,以及引导他们注意每位观众提出的反馈意见。
志愿者队队长陈倩晖。
“成为博物馆的志愿者,不仅是一份荣誉,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。”志愿者队队长陈倩晖期待,志愿者能将这份对文化的热爱传递给更多人,将手语讲解、口述影像导览等粤博创新的无障碍服务项目推荐给更多观众。
王亚楠为新人志愿者发放志愿者证。
“截至目前,加上今年新招募的志愿者,粤博志愿者服务团队人数达438人,年人均服务时长达100小时以上。我们持续探索志愿服务的形式,志愿者界的‘奥斯卡奖’也被我们收入囊中,这份荣誉属于每一位辛苦付出的志愿者。”广东省博物馆教育中心负责人王亚楠介绍,2020年,粤博志愿者服务队荣获由中宣部、中央文明办颁发的2019年度全国宣传推选学雷锋志愿服务“四个100”先进典型“最佳志愿服务组织”奖。
据统计,自2010年广东省博物馆文化志愿者服务队成立以来,累计上千名来自社会各界的朋友加入团队,累计服务时长近30万小时。
新志愿者集体宣誓。

“直言崩溃”,新人志愿者从“小白”到“上岗”
通过见习考核后,新人们还需要进行为期两个月的实习考察。以陶瓷组志愿讲解员为例,实习期间他们需要完成10场导览讲解,才能决定最终去留。
“回想实习期第一次给观众讲解展览,其实还挺挫败的。”罗丹,今年32岁,陶瓷组新人志愿者,主要负责粤博“土火之艺——馆藏历代陶瓷展览”的讲解服务。
平日里,她是华南理工大学材料学院的一名科研助理,主要和课题项目组打交道。从高中到大学,罗丹一直都是校园志愿者协会的一员,“我一直怀着做志愿服务的初心,希望靠自己的力量帮助他人。”
但在她实习期的第一场讲解里,仅有3位听众。讲到一半时,其中一对父女也离开了,“最后仅剩一个男生从头听到尾,我们全程也没有互动交流。但我很感激他能听完全程,要是他也走了,我会很尴尬。”
新志愿者在馆内进行见习期的服务。
新闻组新人志愿者陈锦耀也有过类似的挫败感。去年12月,陈锦耀刚从广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退休。因工作需要,早在上世纪80年代他就接触过摄影,在女儿的鼓励下他报名面试新闻组志愿者。
陈锦耀平时擅长拍摄静物和人像,“可以自己选角度、调光线,相对得心应手。”但在博物馆拍摄活动时,他却遇到了不小的挑战。
志愿服务中的陈锦耀。
回忆起今年暑期首场“典雅之冠”快闪活动的拍摄,他坦言“当时真的崩溃了”。“演员动作难以预测,馆内光线暗又不易补光,虽然相机能防抖,但还是有很多照片效果不理想。”
然而,在两个月的实习期内,两位志愿者的能力都逐渐提升。罗丹的讲解越来越流畅,吸引的观众也越来越多。在她实习期的第六场讲解中,一位还未上学的小女孩在中途加入并听完后半场讲解后,特意与她约定要再来听一次完整的导览。
小女孩特意到粤博陶瓷展厅,听罗丹完整的导览。
“那天我正好还有一场排班,其实我心里并不确定她真的会来。但当我提前到展厅时,就看见她妈妈已经带着她在那里等我。那天她听满了整整两个小时的讲解,这让我特别感动。”
陈锦耀也在志愿者前辈和同伴的帮助下逐渐适应了活动拍摄。“我还在不断摸索提升摄影技能,但每次捕捉到观众的笑脸和那些美好的瞬间,都让我特别有满足感。”
对罗丹而言,除了快乐与成就感,更珍贵的是在博物馆能持续保持学习的状态。“工作和家庭难免琐事缠身,但在博物馆,我可以沉浸式地学习新知识,结交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。”
采写:南方+记者 黄堃媛 赵媛媛
摄影:南方+记者 陈文夏按天十倍配资平台
中融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